关于我县农村空心村改造工作的几点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住建局 李国林
许多村民在老村外或街路边建新房,乡村建设用地外延内空,一户多宅和旧房无人居住现象较严重,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影响了村容村貌、村民关系、安全稳定,产生了“空心村”问题,该问题在我县除城中村以外的自然村普遍存在。
产生“空心村”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规划因素。村庄建设规划落实不到位,多数村干部规划意识淡薄,对规划不了解、不关心,审批屋基时盲目随意。“人往高处走,房往好处建”的心理使村民纷纷到村庄外围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去建房,有些村干部怕得罪人,划批“人情地”,时间一长,老村逐渐变“空”。
二是政策因素。一户一宅的宅基政策没能落实好,修了新房不拆老房,占了新基不退老基,村内大量旧宅基闲置浪费也无人监管,批少占多,“挪窝”不“腾笼”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上老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村民更倾向于选择在村外建新房,导致村落空心化成为必然。
加快改造“空心村”的几点建议:
改造“空心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途径。这项工作涉及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考虑农村集体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合理布局、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改造的方式,稳步推进。
(一)坚持规划先行,确保规划依法落地。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必须严格按规划方案执行。建设项目严格按规划审批,违规项目要依法查处到位。
(二)坚持农民自愿,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改造“空心村”不仅是拆旧建新的问题,更是对村民旧传统、旧思维的破除。能否争取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事关“空心村”改造的成败。只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空心村”改造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充分发挥村民主人翁作用。第一步,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空心村改造领导小组;并由领导小组牵头,乡里指导,征求意见,讨论规划方案;第二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改造方案并签字;第三步,改造方案经乡政府批准后,报主管部门审核把关;第四步,请有资格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对旧房面积和价格进行评估,张榜公示后,户主签字认可,签订率必须在95%以上,方可实施;第五步,村民自行拆除旧房和平整地基;第六步,申报建新房,补偿旧房,明确规定建房时间和建房标准。
(三)坚持政策引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改造“空心村”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形成整体合力。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主管部门,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二是出台推进“空心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要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制,严格依法审批农村居民宅基用地。对空心村改造建设中的历史违法建筑,要遵循“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分类按照有关政策,补办相关手续,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四)坚持夯实基础,确保实施改造稳妥有序。改造“空心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几年努力。必须抓好基础工作,基础不牢,工作难搞。一是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建立一支素质优、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把讲大局、能致富,讲奉献、能干事,讲民主、能管理的优秀党员充实到两委班子,进一步提高村班子的战斗力。二是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实施空心村改造和推进新农村中的基础作用。三是讲究工作方法。要充分认识面临的困难,在一些群众暂时不理解的情况下,不准强迫命令,不可强行推进。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讲清道理化解矛盾,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取得最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减少推进阻力,确保社会安定稳定。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把尺子”,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哪壶先开提哪壶”,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务必量力而行,做到循序渐进,积极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