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县政协关于对我县城区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发展日新月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县城交通不断发展。但由于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很大困扰,也制约了我县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民生难题。
一、我县城区道路交通的基本情况
我县城区道路六横八纵,主干道路14条。城区交叉路口54处,其中十字交叉路口41处,安装红绿灯40处;丁字路口13处,安装红绿灯8处。公共停车位2782个。截止2018年末,我县拥有公交线路 8条,其中县城公交线路4条,镇村公交线路4条。运营公交车共101辆,其中县城公交54辆,镇村公交47辆。县内外出租车207辆。截止2018年末,我县全县人口399490人,其中城关镇人口53398人,城区在校学生12222人,其中城区5所小学学生8793人,2所初级中学3429人,公交线路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和学生的出行需求。截止2018年末南皮县总户数是115024户,其中城关镇20861户。从交管部门最新数据统计,南皮县机动车保有量为10.8万辆(不含重型货车),城区的交通压力、停车压力与日俱增。2018年我县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799起,交通违章66842起,其中违章停车7822起。
二、城区道路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年初以来,老十字街因地理位置及道路性质无法施行限时单行路工作措施,老十字街路口及北城门路口等重点常堵、易堵路段由公安局交警大队安排民警采取了巡逻执勤,对过往车辆进行交通疏导等措施,避免了长期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公安局执勤民警还加大了巡逻管控力度,对查处的机动车乱停乱放、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随意掉头等违法行为进行了零容忍严肃处理。目前全县各路口均已安装电子警察,对违法车辆进行抓拍。调整了主要道路交叉口上行的行驶路线,交警大队还加大了对城区交通秩序巡逻管控力度,实行了高峰站岗执勤制度,加强了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违法管理力度,并利用电视、微信、报纸等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我县城市管理局作为责任部门还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堵疏结合,加强对流动摊贩管理。并按照“定点、定时间、定对象”的管理要求,对城区小市场作进一步规范,确保农民自产蔬菜水果有地方销售。对不按照要求到处流动兜售影响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的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引导其到直销点经营销售。
二是以教育为主,加强对占道经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和劝导,规范商贩的经营行为,到规定地点经营。该局实行了“错时”管理工作模式,每天早、中、晚组织集中管理,禁止一切无照经营性摊点在占道经营,并将进行一个常态化管理。
三是结合县城居民的生活需求,兴建室内市场。为解决东兴市场周边环境乱差现象,经该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计划报请政府在东环二幼北侧(老纸箱厂)处兴建室内市场,对现有东兴市场进行分流,同时,将影响道路通行的附近商贩,全部迁入市场内进行统一管理。待市场建成后,将满足城区及周边群众集贸活动的需求。目前,东兴市场南侧空地属南皮镇村民所有,该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计划由县政府进行征收,统一规划使用该地块。
三、我县在城区道路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绿色出行意识不强。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加大,并大有加速普及之势。受限号限行影响,一个家庭两部汽车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开车上下班、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成普通民众常态,居民的绿色出行意识普遍不强。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县城区交通造成很大压力。汽车尾气排放超标、停车位紧张、交通违章事故频发,高峰时段道路拥堵,特别是学校周边每逢上下学时段拥堵严重,大型商场停车位超级紧张,节假日往往水泄不通。
(二)道路基础状况不佳。县城骨干道路规划停车位少,停车难是老生常谈;老城区道路偏窄,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混用,个别路段没有考虑自行车道的合理安全距离设置路边停车位,自行车道不足1米,自行车骑行者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人行道被机动车和两侧商铺占用严重;部分路段排水设施不畅致夏季城市内涝状况频发,影响居民出行安全;个别路面坑洼不平,维护不及时。
(三)交通违章现象频发。机动车违章停车,占用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不礼让斑马线,不遵守交通规则现象屡禁不止;电动三轮车、四轮电瓶代步车与日俱增,无证、无照、无保险且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往往后果严重;对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驶入机动车道、不规范左转弯,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翻越护栏等交通违章行为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治理,给交通安全造成很大隐患。
(四)红绿灯设置不完善。红绿灯和交通标识设置偏重机动车,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缺乏有效引导。县城城区路段除南环路和光荣大街交叉口外,均未设置行人斑马线专用红绿灯;个别路段红绿灯时长设置不合理,路口排队等候时间过长。
(五)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城区公共交通线路设置不完善,换乘不便捷,间隔时间长,早晚班车和学生上学时间结合不够紧密,付款方式少,智能化应用不足,县城内非空调期费用相对偏高且没有乘车免费期,公交补贴和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很多人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公交车利用率不足,空车率高,造成公共资源闲置浪费;出租车打车等候时间长,费用高。可供居民选择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太少,总体上尚未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致使私家车、电动三轮车、四轮电瓶代步车成为城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剧了道路的拥堵。
四、对缓解我县城区交通压力的几条措施
今年5月份,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通知要求,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推进绿色出行发展,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出行友好环境、增加绿色出行方式吸引力、增强公众绿色出行意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水平。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在公众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强。
(一)树立绿色出行观念。倡导2公里内步行,5公里内骑行,10公里内选择公共交通的绿色文明出行方式。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强制性限号变为自发的环保、健身追求。建议结合9月22日“全国无车日”,多举措倡导“绿色交通、步行健体、清新空气”理念,树立全民的低碳文明出行观念。积极倡导公务出行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推进将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优先纳入工会会员普惠制服务。引导家长、学生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倡导学生自主上学,绿色出行,减轻校园周边交通压力。创建学生步行上放学安全通道,在学生上放学期间增强警力县城区域巡逻,保障上放学期间学校周边、县城区域交通安全、顺畅。
(二)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议不断优化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路权分配,均衡道路交通资源,把县城道路以机动车为主体变为以步行、骑行和公交为主体的设置原则,对主要道路开展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进行硬件完善,提升道路周边环境和便民设施,让更多居民愿意选择慢性交通方式出行;加大县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学校附近道路和停车场建设,解决停车难问题;对城区排水管道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易形成城市内涝的区域进行雨污分流排水工程;对城区道路及交叉路口进行系统化改造,合理设置掉头口和道路开口,规划自行车左转弯等待区,优化规范行车路线。
(三)加强交通违章治理。对机动车闯红灯、酒驾、醉驾、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章行为严肃处理;大力整治无证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四轮电瓶代步车,对无证、无照、无保险车辆进行严肃清理,不合格车辆坚决不允许上路行驶;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违章行为要进行有效引导,特别对非机动车红绿灯路口左转方式进行规范治理,加大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章的处罚力度,建议对情节严重的记入个人征信记录,探索实施电动自行车上牌照、上交强险的规定办法,不断提升全民的文明交通意识;完善交通智能化建设,通过电子警察制止交通违法行为,减少道路拥堵。
(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交站点网点布局,增加运营车辆和班次,缩小等待时间,加快港湾式公交站(亭)建设,运用大数据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水平,推广电子站牌、手机APP等信息化设施产品,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公交车实时位置、预计到站时间等信息服务,增强公共交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对于县城周边人口密度大的乡、镇、村,通过开辟延伸公交线路、发展定线班车或区域运行班车解决出行问题。完善公交补贴,建议加大财政补贴,试行冬夏两季最冷最热共四个月公交免费机制,引导民众“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根据人口密度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网点,提高5公里内出行效率;建议发展学校校车,由公安、交通、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既方便学生上放学,又能有效减少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一体化县城公共交通出行体系,从而有效缓解我县城区交通压力。
(五)探索打造“智慧交通”。合理规划城区红绿灯“绿波带”设置,提升机动车交叉路口的通行速度;建立“智慧交通”指挥中心,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推进县城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完善集指挥调度、信号控制、交通监控、交通执法、车辆管理、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施车载视频监控系统、GPS公交车、校车、出租车全覆盖,站点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工程,增加“智慧交通”的技术和应用,丰富交通管理的手段,不断提升县城交通管理的综合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