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教育艺术组
2020-08-11

20200531

关于我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情况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为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我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调研组以此为题,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皮是千年古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有序推进。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县域内的历史遗存丰富,有古皮城、将军府、尹吉甫墓等多处遗址遗迹,也有西周的玉璧、汉代的陶器、元代的青花瓷缸、唐代的石刻石金刚,还有不胜枚举的名人字画作品、石碑石刻作品。另一方面,南皮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既有西周宰相尹吉甫、唐朝宰相贾耽、状元宰相张之万、晚晴重臣张之洞等历史名人,也有王蒙、朱明瑛等现代大家。

(二)传统文化熠熠生辉一是书画艺术发展氛围浓厚,老中青少人才济济,县内有十余名中书协会员、多名省级美协会员,且书画艺术产业逐渐兴起,出现了汤景丽、刘汉斌、陈超等本地书画名人;二是戏曲文化得到传承,京剧社团、河北梆子社团5家,经常组织开展戏曲下乡、戏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三是传统武术得到发展,南皮红升武校多次出国展演,八极拳、二郎拳等传统武术项目也多次开展演出交流;四是传统工艺得以展示,南皮小米面窝头制作技艺、寨子广盛源老醋制作技艺、王厂錾铜浮雕工艺等传统技艺在我县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活动中分别亮相;五是民间传统文化广泛流传,如吹歌、花狸虎、哈哈腔等表演形式备受百姓喜爱,并在我县大部分地区流传。

(三)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南皮落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二郎拳、八卦掌、南皮小米面窝头传承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刘氏唢呐制作技艺、八极拳、飞虎拳、阿杜土鸡制作技艺、孙家老席制作技艺、张古风王氏吹歌、孙青屯村大鼓乐、八极大枪、王厂錾铜浮雕工艺、尹家香油制作技艺、广盛源寨子老醋)。相关单位和部门正在完成2019年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和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复审工作。

(四)文化发展平台建设逐步铺开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南皮文化展览中心,建筑群占地55亩,由历史博物馆、民俗馆、张之洞纪念馆、王蒙馆四个展馆组成,文化广场、绿化景观等室外配套工程相对完备,中心现已成为南皮人民日常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筹建中的县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项目业已启动,目前完成选址、征地、立项、初步设计等工作,正进入招投标程序。

(五)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异彩纷呈我县连续多年举办春节花会调演、元宵节灯谜会、文化“七进”系列活动、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等。喜迎国庆,今年举办了朗诵会、群众歌咏演出、文艺演出、千人健身广场舞展演、书法展、绘画展等庆祝活动。此外,全县各村镇、社区组建了广场舞队、秧歌队、书画协会、老年京剧社等群众文艺队伍,经常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同时,群众文艺创作竞相争荣。小品《好人好报》、少儿舞蹈《沧州小落子》、电影剧本《初心》均获得较高的奖项和荣誉。部分本土的书法家在国家级赛事中也获得较好的名次。

(六)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2018年旅发大会后,充分发掘南皮文旅、农旅融合项目,推出精品旅游路线,开展“品味南皮之旅”亲子一日游活动,推动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推进。我县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涉及部门多,因为缺乏整体性的长远规划引领,缺乏统筹协调,各部门间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县级财政收入偏少,可用财力有限,用于文化创建项目资目主要依靠发行地方债来完成,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和后劲不足;二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县从事文化发展的相关人员,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出现人才“走不出去,引不进来”的尴尬局面,且部分传统文化出现传承人的断层;三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全县还没有出台我县文化工作专项考核的办法,文化传承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传承弘扬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县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工作做得很好,但对发掘之后的开发利用工作做得不够。以张之洞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为例,成立了张之洞研究会,但仅限于展开研讨会、举办书画展的层面,没有向更深层次推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受众面较窄,普及程度低。

(四)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相关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应有的共识。

三、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尽快出台文化发展长远规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部门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建议政府聘请专家团队,加强我县传统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以科学规划引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一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二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要根据文化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职责,尽快出台相应的文化人才政策,一方面科学设定专业岗位,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文化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探索分配制度改革,激发文化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此外,要建立文化传承人(继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解除传统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培养民间艺术后备队伍,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后继有人。三是建立考核考评制度,政府要出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考核办法,制定量化标准,定期对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作为年终评选先进的指标,以此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监管和督导力度。

(三)开拓创新,培育传统文化发展新动能一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搭建平台,使各项文化交流、展演做到经常化,让南皮的传统文化“走出去”,把外地的先进文化“请进来”,唱响我县的“文化大戏”。 二要广泛征集南皮特色传统文化元素,对非遗传承、乡村记忆、传统手工艺、特色物产、特色美食、传统物件等,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储备;三要做强“文化+旅游”“文化+特色小镇”项目,完善以张之洞文化为龙头的特色小镇建设,开发以尹吉甫文化、南皮落子、传统武术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南皮文化名片四要探索“文化+科技”发展模式,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探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服务+”模式,建立传统文化数字化体验基地,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以声光电为表现形式,将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五要实施“文化+创意”策略,挖掘历史名人、非遗传承等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拉动文化消费,满足广大群众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新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总之,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通过新的联接、新的重组、新的融合,让南皮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产业、转化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四)加强宣传,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一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我县开展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好举措和好成效,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二要继续深入挖掘南皮文化元素,打造一批有南皮特色的文化景观,借鉴沧州市“马路文化”的做法,通过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运用文字、影像、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彰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特质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编入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开展兴趣教学班,组织参观学习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各种历史遗存;四要把政府各部门组织开展的“书法、戏曲、武术进校园活动”“ 书画进机关、进商场、进企业活动”等文化活动落到实处,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发展氛围。

微信图片_20190404165631.jpg沧州十大体育人物赵红升.jpg





分享